5.推進電網智能化發展。加快電力骨干和中低壓通信網、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等建設,推廣輸變電設備在線監測和智能巡檢技術,推進智能電表和用電信息采集全覆蓋。推動儲能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開展主動配電網、微電網建設示范,鼓勵應用分布式多能源互補、發電功率預測等方式,滿足新能源、分布式電源廣泛接入要求。
6.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充電基礎設施發展頂層設計,堅持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協同發展,重點圍繞居民用戶居住地、工作地、目的地停車場和公共交通服務布局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加大市場開放力度,以車帶網、以網促車,構建車樁相隨、適度超前、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在全省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充電服務市場以及可持續發展的“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充電服務企業。
(四)堅持創新驅動,提升能源裝備行業水平
1.加強能源創新能力建設。以提高能源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技術裝備和示范工程項目,優化配置能源科技資源,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能源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鼓勵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能源領域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省外優勢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2.增強能源裝備競爭力。搶抓新一輪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轉移機遇,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突破口,增強自主創新、服務增值、先進制造和產業配套四大能力,提升優勢產品國際競爭力,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能源裝備,建設若干特色鮮明的能源裝備特色產業集群。堅持改造提升與引進合作并舉,擴大輸變電裝備產品系列和成套優勢,鞏固提升超特高壓輸變電、智能電網和電力二次設備自主化設計和成套化水平,引導平高集團儲能項目發展,打造國家儲能電池產業基地。加快煤礦裝備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主導產品向大型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立足油氣鉆采成套裝備現有生產基礎,拉長產業鏈條,實現業務模式由單一的油氣鉆采裝備研制向油氣成套裝備系統集成和服務轉變。擴大大型鍛件、核級電機、防爆起重機等特色核電設備產業化規模,做大做強核電裝備制造業。加強與軸承、減速機等上下游企業的聯合研發,促進省內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升級。推進南陽、濮陽、新鄉等生物質能產業集群建設,加快重大工程技術示范,提升纖維燃料乙醇成套裝備技術水平。
3.培育現代能源裝備制造服務業。結合河南省服務型制造行動計劃,積極拓展工程服務產業領域,以提供運營平臺和完整技術解決方案為手段,實現從單臺產品供應商向集成系統和成套設備供應商轉型,從設備供應商向運維服務商轉型,實現產品高端化、產品結構高度化和利潤最大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延伸擴展研發、設計、信息化服務等業務,積極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化運維服務、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新業務,加快發展制造業社會化服務,著力培育一批集系統集成、工程總承包和全生命周期服務為一體的特色能源裝備集團,全面提升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
(五)突出普遍服務,加強農村能源建設
堅持惠民利民,建設美麗鄉村,提高能源普遍服務水平,推進城鄉能源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用能條件,不斷促進農村能源清潔化,提高電力、燃氣消費在農村能源中的比重,因地制宜構建便捷高效、多能互補的農村綠色能源體系,推動農村能源建設由單一解決農村能源供應向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轉變。
1.提升農村用電水平。持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高終端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加快扭轉農網發展滯后局面,改善農村用電條件,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用電需求。到2020年,全省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基本覆蓋所有鄉鎮,村村通動力電,10千伏戶均配變容量實現翻番,農村供電可靠率達到99.897%,綜合電壓合格率達到99.31%,戶均配電容量達到2.5千伏安,平原地區農田機井全部通電。鼓勵因地制宜建設光伏、風電、小水電等多種形式的分布式電源,開展微電網建設試點。
2.構建農村清潔能源體系。支持城市供氣、供熱管網向臨近的城鎮、農村社區等區域延伸覆蓋。鼓勵專業化公司在糧食生產核心區、農作物秸稈豐富區縣、規模化畜禽養殖發達地區,建設大型秸稈沼氣、畜禽養殖場沼氣、生物質氣化等工程,為具備條件的村鎮提供集中供氣,促進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在資源豐富地區開展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試點。提高太陽能熱利用普及率,推廣應用太陽能熱水器。嚴格控制煤炭散燒,大力推動清潔能源替代。鼓勵城市生活垃圾焚燒企業將附近縣城、鄉鎮生活垃圾納入焚燒處理范圍。
3.提升農村能源服務水平。按照“政府扶持、市場運作、專業服務”的原則,結合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完善農村能源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管并重,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培育專業化的農村能源項目建設和服務企業,培養專業服務人才,積極建立各類能源設施維修和技術服務站,推動后續服務提質增效。
(六)堅持綠色低碳,加快轉變能源消費方式
堅持能源節約與開發并重,突出節能優先,注重環境保護,實行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控制,推進節能降耗和需求側管理工作,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水平。
1.嚴格實行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落實國家“一掛雙控”措施,將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掛鉤,對高耗能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強約束,其他產業按平均先進能效標準實行強約束。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明確全省煤炭減量任務目標,大幅減少煤炭消耗。加強能源供需雙向調節,強化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目標考核。建立健全能源信息監測和預測預警機制。
2.實施重點領域節能低碳行動計劃。在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推廣應用先進的節能低碳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工業領域,組織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編制電機、配電變壓器能效提升計劃方案,對鋼鐵、水泥、石化、火電等行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建筑領域,在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實施綠色建筑行動,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實施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推廣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技術和地源熱泵技術。交通領域,開展“車、船、路、港”千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重點抓好營運黃標車治理、道路揚塵治理、公路甩掛運輸試點、城鄉客運一體化和“公交都市”等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項目。公共機構領域,開展綠色低碳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建立公共機構能源審計制度,開展公共機構用能情況診斷和審計,支持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公共機構節能改造。
3.推進用能清潔替代。以民用、交通、工業等用氣領域為著力點,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鼓勵天然氣在新興領域應用。依托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城鎮天然氣利用工程,統籌城鄉發展,提高產業集聚區和工業園區、鄉鎮的管網覆蓋率,增加普及人口,實施“以氣代煤”,力爭2020年天然氣代煤使用量達到15億立方米、替代煤約279萬噸。積極推進在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實施“以電代油”“以電代煤”,減少工業鍋爐、居民取暖炊事用煤需求,提高城鄉電氣化水平,帶動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
4.推動用能方式變革。大力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城鄉居民綠色消費,全面推動城鎮能源消費方式轉變。圍繞“美麗河南”建設,實施“新城鎮、新能源、新生活”行動計劃,積極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綠色能源示范縣、新能源示范鎮,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開展低能耗、低排放新型城區(鎮)建設示范。開展用能權有償交易,逐步構建統一的交易系統,推動能源要素更高效配置。創新能源合同管理模式,促進分布式能源發展。
(七)堅持系統優化,構建智慧能源系統
加強統籌規劃和系統優化,以提高電網安全經濟運行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為重點,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構建集中與分布協同、供需雙向互動、多能互補、高效靈活的能源系統。
1.打造安全高效智能化的電力系統。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提升智能化調度水平,保障電網安全穩定經濟運行。進一步加強需求側管理,在重點用能行業開展“能效電廠”試點,堅持實施峰谷分時電價政策,探索建立可中斷電價制度和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化機制,提高系統運行效率。研究配套調峰成本合理補償機制,充分發揮抽水蓄能電站調峰作用,挖掘燃煤機組調峰能力,推動儲能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增強電網消納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能力。加快建立電力交易市場,開展網上交易試點,促進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2.加快能源智慧化發展。推進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推動能源互聯網試點建設,加強能源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能源生產和利用設施智能化改造,促進能源監測、調度運行和管理智能化體系建設,提高能源發展可持續自適應能力。加強多能協同綜合能源網絡建設,推動能源與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深度融合,構建開放共享的能源互聯網生態體系。發展能源大數據服務應用,建設基于互聯網的綠色能源靈活交易平臺,推動能源互聯網的核心設備研發和關鍵技術攻關。
3.推進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以產業集聚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為依托,堅持系統優化,因地制宜、統籌開發、互補利用傳統能源和新能源,構建多能互補、高效協調的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實施傳統能源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等能源的協同開發利用,優化布局電力、燃氣、熱力、供冷、供水管廊等基礎設施,通過天然氣熱電冷三聯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網等方式實現多能互補和協同供應,為用戶提供高效智能的能源供應和相關增值服務,同時實施能源需求側管理,推動能源就地清潔生產和就近消納,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實施供能系統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改造,加強余熱、余壓以及工業副產品、生活垃圾等能源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
(八)突出公平效率,深化能源體制改革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入推進能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能源健康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制度環境。
1.構建現代能源市場。嚴格貫徹國家能源體制改革部署,逐步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實行統一市場準入制度,健全市場退出機制,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進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推動能源投資多元化。加快電力市場建設,落實國家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及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培育能源期貨市場,推動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加快形成公平多元、競爭有序的現代能源市場。
2.深化重點領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圍繞“三放開、一獨立、三強化”(即放開新增配售電市場,放開輸配以外的經營性電價,放開公益性調節性以外的發電計劃,交易機構相對獨立,加強政府監管,強化電力統籌規劃,強化和提升電力安全高效運行和可靠性供應水平)重點任務,組建和規范運行相對獨立的電力交易機構;開展售電側改革試點,推進市場化交易,有序放開競爭性業務;建立優先購電、優先發電制度,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穩步推動油氣體制改革,規范油氣管道建設和運營管理,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3.推進能源價格改革。建立健全靈活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以及環境損害成本,有助于實現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價格機制。有序放開電力、油氣等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擴大直接交易規模,充分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推進輸配電價改革,改進電價結構,完善新能源、環保電價體系。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能源政策體系
發揮政府的扶持引導作用,研究利用投資補助、財政貼息、地方立法、稅收優惠、價格政策等多種手段,加大對節能、清潔能源發展、能源科技創新、能源安全生產、能源普遍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拓寬能源行業投融資渠道,建立競爭有序、公開公平的能源投資機制,統籌利用現有相關基金,引導創業資本進入能源領域,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能源產業,促進能源投資多元化。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積極落實國家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價格、投資、信貸、稅收、入網等激勵政策。結合我省實際,研究促進我省可再生能源健康快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能源立法進程。支持省內優勢能源裝備企業實施新能源示范項目,加強與骨干能源企業對接合作,加快提升我省能源裝備制造水平。
(二)強化能源生產運行安全
堅持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綜合治理的方針,實行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的安全生產工作體制,建立健全能源安全運行長效機制。嚴格執行國家安全生產設防標準,提高能源基礎設施抗災能力。持續推進煤礦安全改造,加大煤礦瓦斯治理和綜合利用力度。加強石油天然氣長輸管道保護,出臺石油天然氣長輸管道保護辦法。強化電力設施保護和安全生產管理。促進煤電油氣運應急與社會綜合應急協調。進一步落實安全責任制,嚴格安全生產執法,嚴肅責任追究制度。
(三)加強能源行業管理
構建系統科學、層次清晰的能源戰略規劃和產業政策體系,完善實施監督和評估調整機制。對能源規劃、建設、生產、運營、消費等各環節實施全過程監管。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額制考核體系。加強能源行業準入管理,規范開發建設秩序,促進能源產業集約高效發展。認真貫徹國家能源法規政策和能源行業標準,制定實施煤、電、油、氣、新能源等地方能源行業管理辦法和地方行業標準,積極推動能源企業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促進行業自律。發揮政府部門對能源行業的服務和協調作用,規范能源信息統計、報告和發布制度。
(四)深入推進開放合作
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完善省際政府及企業間合作機制,充分發揮我省區位、市場、產業基礎等優勢,持續深化與沿線資源豐富國家、能源富集地區的供需、產業合作,積極開拓省外能源供應渠道,構建開放合作的能源供應體系。推進輸煤通道建設,爭取國家骨干油氣管道路徑有利于我省,合理規劃建設跨區輸電工程。支持中央在豫企業快速發展,持續加強與中央大型能源企業合作,積極利用其在外省或境外能源生產基地向我省供應優質能源。鼓勵我省優勢企業拓展發展空間,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加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開發,建立省外或境外研發中心、生產基地、營銷網絡,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提高綜合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