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電場一直積極推進智慧風電場建設,從最初的頂層設計優化開始,就以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技術底座,融合大數據、物聯網、AI模型、移動互聯等技術,全方位覆蓋風電場的全生命周期,力求實現精準控制和降本增效的目標。”河北交投晟德基建公司平泉片區主要負責人趙子超介紹。
河北經濟日報訊(通訊員 陳瑞平 張博偉)站在平泉茅蘭溝鄉的山脊上遠眺,一臺臺百余米高的白色風機如巨人陣列,盤踞在連綿起伏的山嶺之間,舒展著直徑達182米的葉片,在湛藍的天空下徐徐轉動。這是河北交投集團首個集中式風力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300MW的平泉海棠河風電場。
“我們電場一直積極推進智慧風電場建設,從最初的頂層設計優化開始,就以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技術底座,融合大數據、物聯網、AI模型、移動互聯等技術,全方位覆蓋風電場的全生命周期,力求實現精準控制和降本增效的目標。”河北交投晟德基建公司平泉片區主要負責人趙子超介紹。
什么是“智慧風電場”呢?在主控室,一排顯示屏上,50臺風電機組的三維動態虛擬模型在實時躍動。海棠河風電場場長張國慶介紹:“主控室就是電場的智能控制系統所在,包括風功率預測、發電單元風機和儲能監控、五防監控、綜自、AVC(自動電壓控制)和 AGC(自動發電控制)、視頻監控等系統。這些系統在主控室里緊密協作,像交響樂團的不同聲部,共同奏響風電場安全、高效、穩定運行的和諧樂章 。”
言語間,張國慶輕點幾下鼠標,現場風速9.8m/s、功率4700.51kW、油溫58℃等數據即刻呈現。他指著顯示黃色數據的10號風機:“這臺風機機艙與風向偏離過大,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風機停轉、造成發電量的損失。盡管在20公里以外,但現場的智能傳感器如同神經末梢,會做出思考、判斷和決策,在15秒內就能觸發自動控制程序PLC,發出偏航指令自動糾偏,把山風‘馴服’成綠電。”
風電場一般地處偏遠、環境惡劣,再遇到暴風雨雪等天氣,還有場站內高壓設備的運維,常規的人工巡檢,存在著各種安全風險隱患。“‘聰明’的控制系統能實時監測異常、報警,通過數據分析定位、診斷、自動調整,還有無人機的助力,全面提升了安全性和運維效能。”張國慶感慨地說。
“隨著新能源場站大量接入電網,傳統場站的生產運維方式已不能滿足要求,區域遠程集控、片區集中運維、無人值班或少人值班的場站正一步步成為現實。”趙子超介紹,依托河北工業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強大的技術研發優勢,結合電場實際,通過整合風電場功率預測、電網負荷波動數據及區域用電需求,掌握構建多維度動態優化模型,尋求“源網荷”協同機制,實現新能源消納最大化與電網穩定性雙目標優化。下一步,公司將成立承德市新能源共享集控中心,實現全覆蓋、全時段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集中運維模式,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技術范式。
正是基于全生產過程的智慧化運維,這個占地350平方公里、擁有50臺風電機組的海棠河風電場,全場上下只有16名員工。自2024年11月5日并網投產,可研年上網發電量 662168.9MWh,年平均等效滿負荷運行小時數2207h,相當于為京津冀地區28萬戶家庭持續供電。
逐綠動能涌,向新天地寬。河北交投平泉海棠河風電場,這座矗立在山嶺間的“綠色能源工廠”,正在綠色轉型中書寫風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