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三一重能的韶山葉片工廠,被評為全球首座風電行業“燈塔工廠”,讓我們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走進這座“燈塔工廠”,來看我國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如何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從“全球最大制造基地”向“最高效制造高地”轉型。

總臺央視記者 楊紫薇:在這座燈塔工廠內,最長可以生產118米的風電葉片,像這樣一支百米級葉片的生產時間從原來的40多個小時,縮短到了現在的大約30個小時。

三一重能韶山葉片工廠副總經理 彭海兵:這只118米的葉片是目前陸上可商業投用的最長的葉型,它的風輪直徑有242米,重量達到了40多噸,它的額定功率是7.7兆瓦,相當于每一圈都可以發電7-8度。

彭海兵表示,作為亞洲最大的單體風電葉片生產車間,這里可容納12套模具同時生產,每年可生產長度80米的陸上風電葉片約3,000只。

三一重能韶山葉片工廠副總經理 彭海兵:工廠全年都是滿產的狀態,我們以10月份為例,8幅模具的產能中成型174只百米級葉片,入庫57套,發貨達到了100套以上。全年的產能在這個月釋放,接下來的兩個月也會是一個非常大的交付周期。
在當前風機大型化趨勢下,葉片的長度迅速突破百米。除了生產速度快,還要強度高、重量輕、生產偏差要小。材料、工藝的嚴苛,也對這家葉片工廠從“制造”向“智造”轉型提出更高要求。

總臺央視記者 楊紫薇:通過我手上拿著的這個平板,就可以實時的監測到工廠的生產情況和運行數據。從生產單元的溫度濕度,再到葉片打磨平整系數等技術指標,都可實時呈現在這個平臺上,從而實現360度的在線監控和精細化管理。

三一重能智能化研究院工程師 謝夢茹:數字元平臺可以把它理解為我們工廠的一個“智慧大腦”,就相當于我們在電腦上建立了一個和實際車間一模一樣的虛擬工廠,幫助我們把缺陷降低了20%,交付時間縮短了大概34%。
這座全球首座風電行業的燈塔工廠,照亮的不只是車間生產線,也帶動了全產業鏈協同升級。公司還通過供應鏈協同平臺,將生產需求實時傳遞至供應商,實現精準供應與庫存優化。
三一重能韶山葉片工廠副總經理 彭海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玻璃鋼拉極板材料,是用來生產葉片主承力結構,相當于是人的脊柱。工廠建立的初期我們也對供應商做了上下游的引入,像我們現在重慶的這一家供應商,已經在韶山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工廠,用來匹配工廠的供貨。

摩根士丹利發布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風機裝機容量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25年前7個月新增裝機54吉瓦,預計全年新增約106吉瓦,“十五五”期間,年均新增裝機容量將超過110吉瓦。

進入2025年以來,風機裝備價格也較去年明顯上漲,2025年前8個月,陸上風機(不含塔筒)招標價格較2024年上漲8%,海上風機價格上漲12%,推動風電裝備產業盈利能力上升。專家表示,我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先進的風電裝備技術,將進一步強化我國在全球風電產業的主導地位。
湖南大學海上風力發電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 黃守道:湖南早已形成服務國家戰略的風電產業合力,韶山工廠的突破更是集群優勢的集中體現。以韶山燈塔工廠為標桿,推動全行業數字化轉型,這種模式為我國風電裝備從“全球最大制造基地”向“最高效制造高地”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支撐可再生新能源大規模高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